大規模種樹所形成的儲碳,倒底能不能減緩全球暖化,一直是國際上所爭執的重點。因為包括美國、俄羅斯、加拿大、日本等擁有許多森林的國家,在面對國際上要求減少碳排放的壓力時,總是口徑一致的說,他們國家對森林的保育政策,也吸收了不少二氧化碳,這應視為他們政府為全球暖化所付出的努力,所以儲碳公式(Carbon Set)應該要被計算在二氧化碳減量的框架內。
##CONTINUE##
而後來通過實行的京都議定書,即使美國中途撤簽,但其所主張儲碳計算方式,卻仍被各簽約國所接受。
不過,二○○五年的一項研究,似乎挑戰了這個的公式。
德國學者Frank Keppler等人研究發現,植物雖可吸收二氧化碳,卻也同步排出了甲烷。而甲烷是比二氧化碳還厲害的溫室氣體,造成全球暖化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3倍。
現在每年約有六億噸的甲烷進入大氣,一百五十年以來,大氣中的甲烷濃度也已經增加三倍。植物所產生的甲烷是全球總量的10%-40%,大多數來自熱帶雨林。而從南極冰蕊裏的氣泡中也發現,在過往間冰期全球增溫時,植物因為二氧化碳增加而增生,而甲烷濃度也跟著植物增多而上升,讓氣候更為暖和。
這份研究發佈後,各家媒體立刻將森林列為全球暖化的共犯,而一向鼓吹種樹的環保人士也尷尬表示,森林雖會排放甲烷,但卻是地球生物絕佳的棲地,是生物多樣性的必要條件,所以是瑕不掩瑜。
而這群德國科學家眼見事態正朝非理性端發展,甚至還有人準備要砍樹以對抗全球暖化,被逼的不得不在報告公佈後,又連續出面澄清兩次。他們強調植物雖會排放甲烷,但也只使得林木的總體碳攝入量降低4%,種樹還是可以吸收碳,只是沒有原先想得那麼多。
科學家強調,工業革命後在大氣中狂飆的甲烷濃度,罪魁禍首還是人類,不是樹木。
其實樹的一生吸收與排出的碳是相同的,樹木因為吸收碳而成長,但當樹木死亡後,木材又在腐爛的過程中將碳還給了大氣,這就是所謂碳循環的概念。
但人類自工業革命後,大量挖掘焦煤與石油,等於是把千萬年前的太陽能給挖出來燒。所以我們現在頭上的天空,可能跟后羿生存的年代一般,同時和幾個太陽共存。這些多出來的碳,樹木來不及吸收,海洋需要時間中和(不過也發現這些溶入海中的二氧化碳,讓海水因此而酸化,造成沿岸珊瑚開始死亡),於是就造成了溫室效應,進而影響全球氣候的穩定,以及伴隨而來的暖化副作用。
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會認為,生質柴油和酒精汽油是環保產品的一環,因為不論是棕櫚、玉米、番薯、向日葵等,他們等於是一或兩年前的太陽能,當我們在燃燒這些生質燃料時,他們的下一代正努力把碳吸回來。
所以為了對抗全球暖化,還是少用點化石燃料,多種點樹吧。
延伸閱讀
-Frank Keppler & Thomas Rockmann, 張雨青譯, 2006. 科學人中文版三月號 pp.49-61
-C. Frankenberg et. al. 2006, 'Satellite Chartography of Atmospheric Methane from Sciamachy on Board Envisat: Analysis of the Years 2003 and 2004' i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.111
-Thomas E. Graedel & Paul j. Crutzen, 1989, 'The Changing Atmosphere", in Scientific American, vol.261, No.3 pp58-68,sept
-Frank Keppler, john T. G. Hamilton, Marc Brass & Rockmann 2006, 'Methane Emissions from Terrestrial Plants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.' in Nature, Vol.439, pp.187-191, Jan 12, 2006.
-Quirin Schiermeier. 'Methane Finding Baffles Scientists' Ibid., pp.128
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
種樹與全球暖化
標籤: 全球暖化
Subscribe to:
張貼留言 (Atom)
2 Comments:
Hello Wim,
從黑米逛到你收藏的書籤,我想你應該是我認識的,我學妹們口中的阿乾大哥吧?你的部落格文章都很有趣,尤其是全球暖化跟能源的那幾篇,banner也都很讚!
說大哥不敢當,
其實這幾篇都是舊文,
部落格也還在搬家中,
不過很高興你能喜歡。
Post a Comment